相关阅读
对于大学,每个人都有见仁见智的读解。
成为大学生之前,很多人有五花八门的期待和憧憬;成为大学生之后,现实和想象的差距,几家欢喜几家愁。
事实上,如今的大学生是一个看似轻松、事实上却承载着巨大压力的群体,学业、生活、情感、就业就像一座座大山一样压下来。
(相关资料图)
不可否认,如今的大学生拥有很强的独立性和自我经营、学习、发展的能力,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甚至自杀、凶杀等一些反常或恶性事件不时见诸报端,血淋淋的事实在不断警示我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告急。
成长的路上,满地荆棘;无忧的年纪,蒙上阴影。
那么,从准大学生到大学生的这一步到底该怎么跨越呢?目前我们的大学生或者是准大学生到底存在哪些方面的心理问题?
大考之前
适度焦虑让人变得积极
考前焦虑困扰着很多孩子和家长。
浙大精中(杭州七院)、杭州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诊疗中心执行主任王奕權强调,焦虑是一个正常的情绪反应。它是在一定压力下或环境因素下造成的自然的情绪反应。所以,只要是一个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就一定会有焦虑,这是不可避免的。
适度焦虑对考试或重要事件的准备是有帮助的,它会让你变得更积极、更有计划和执行力。尤其是考试的时候,适度的焦虑可以让你的专注力提高,而且也会让你做好充足的准备。
但是,过度焦虑就不行了。它会让你紧张、手足无措、大脑空白,影响考试的发挥。所以,我们应该要避免过度焦虑。
第一,认知调整。有些考生可能会因为对焦虑没有正确的认识,觉得自己会焦虑就不对,不应该有记忆力不好、记忆力不集中的情况。所以,这种认知要去纠正,积极接纳。
第二,目标调整。可以定一个力所能及的目标,以复习基础知识点为主,而且要劳逸结合,用一些正常的方式去释放焦虑的情绪,像与熟人沟通,做一些简单的感兴趣的事情。
第三,情绪调整。可以通过深呼吸、冥想、运动等形式,让自己的心理、生理都得到放松。
如果孩子出现过度焦虑难以调节,如出现失眠、心慌、食欲减退等情况时,建议尽早就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填报志愿
尊重真实想法理性选择
孩子在不断成长,但不少家长“原地踏步”,喜欢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决策者”,打着“为你好”的名义。
高考分数公布,考生们都面临着填报志愿的难题。
选择自己喜欢的,还是选择适合的,或者选择父母中意的?
王主任建议,考生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清楚地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所长,家长也要充分尊重和积极引导,避免双方态度的冲撞。
在选择专业和学校的时候,家长常常考虑的是“大学是不是有名气”“专业是否好就业”。“一旦决定权在家长,孩子如果以后遇到波折,双方的矛盾就会自然升级。越到后面,家长左右孩子的能力逐渐减弱,反而会造成双方的背道而驰。”
所以,如何正确填报志愿,王主任是这样认为的:选择学校,需要提前了解学校的文化和竞争环境,避免适应不了反而选择“躺平”;选择专业则需要做好区间目标的上线和下线的规划,上线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找到合适的专业,下线是在自己不讨厌的领域找到那么一些兴趣点。
与此同时,考生和家长需要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正常表达诉求,并做出理性选择。”
时代更迭,放眼现实大环境,早已经没有了“最吃香”的职业,只有“卷出新高度”,所以我们就不要用所谓的大众审美去选择“绝对的好”,“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看待未来,我们心里会轻松不少。”
高考之后
着重培养互动和社交能力
经历了长期的备考和紧张的考试之后,考生的各种心理需求在高考后一段时间会出现“井喷”现象,情绪也会产生巨大的波动。
王主任解释,这是因为在等待高考成绩水落石出的过程中,考生既要承受因考试成绩和自己预期有较大差距而产生的焦虑和自责,又要承受因等待录取而产生的心理煎熬;既要面对前途命运的莫测,又要面对来自周围人的各种询问。这些都会让刚刚摆脱高考压力的考生继而进入另一个心理压力期,也就是所谓的“后高考心理”期。
王主任说,孩子高考后放松一下,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孩子的行为过度了,家长就要及时干预和劝导。“可以让孩子和同学聚个餐、一起运动或者来一场毕业旅行,这些才是良性的放松,让孩子以健康的生活状态去享受假期继而迎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王主任提醒同学放松心情、调整心态。高考改革后,同学们有了更多的选择与机会。与其纠结于既定的事实,不如多考虑一下实际性的问题。根据自己的水平、爱好、能力早早地物色一个适合自己的学校继续深造,这样也利于转移注意力,不被懊悔失落的情绪束缚。
理性的计划可以让我们冷静看待、坦然面对我们走过的每一步,如果有条件可以量力而行,为自己提前做好计划,避免自己陷入迷惘、手足无措的真空期。
同时,家长要根据孩子的特点去帮助孩子度过高考后的“真空期”。例如有的孩子自律性比较差、社交能力也不足,家长就可以利用暑假,把孩子个人生活的能力先锻炼起来。
大学生心理问题多
学习、人际和睡眠
进入大学校园,新鲜感和孤独感扑面而来。作为独立的个体,需要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临床心理科副主任心理治疗师汤路瀚介绍,这时候大学生们可能会出现不同方面的迷茫。
比如说学习。大学学习方式更为自主,从中学阶段压着学习且被灌输“上大学就好了”的新大学生们,对新的学习方式摸不到头脑也很正常,但也有人会出现放纵自我,找不到学习的意义目标,进而没有学习动力,出现逃课、旷课等问题。
比如说人际问题及孤独。远离家人,进入集体生活对很多新大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集体生活中难免产生人际摩擦,如地域文化不同、性格各异、沟通交流误会等因素导致人际冲突,长期在人际冲突中,不光是心情烦躁,还会影响心理健康。此外,新环境对“社恐”的人格外严格,若长期没有人际关系,孤独感增加,也会影响心情。
再比如睡眠问题。新入大学,自由分配时间大增,有趣的事多得来不及尝试,大学生们可能会热衷于之前没机会、没时间尝试的各种事物,比如熬夜打游戏、刷剧、聊天,或者赶最后期限等。经常熬夜,不光会带来身体的危害,还影响认知功能,记忆力下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可能会发展成焦虑抑郁的情绪,没有学习动力或过度担忧学习,人际支持差,进而导致情绪低落等。”情绪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环扣一环,顷刻崩塌。
如何享受大学生活
医生这样建议
偶尔熬夜没关系,尽量规律作息。若已经出现作息紊乱,自己可尝试调整入睡时间,比之前晚睡的时间提早15-30分钟,进而逐渐调整到正常的作息。若发现自己无法调整,请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学习迷茫可以寻求前辈和同伴的帮助,比如组建学习小组,相互支持督促。同时也要探索内心,重塑对学习的认知,构建学习动力。
抱着开放心态去尝试各种新事物,享受不同的体验,乐观看待事物。
根据自己的性格和爱好,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对自己的爱好进行更多的探索。发展兴趣爱好,增加心理弹性,对未来面对困境都是积极保护因素。
人际关系若有小摩擦,多积极沟通,化解误会;可以换位思考,尝试理解对方;若真的无法沟通协调,暂且先搁置,发展新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
上一篇: 618选电视就选Mini LED的 听我跟你说说为啥
下一篇: 最后一页
相关阅读
2023-05-24
2023-05-24
2023-05-24
2023-05-24
2023-05-24
2023-05-24
2023-05-24
2023-05-24
2023-05-24
2023-05-24
2023-05-24
2023-05-24
2023-05-24
2023-05-24
2023-05-24
2023-05-24
2023-05-24
2023-05-24
2023-05-24
2023-05-24
2023-05-24
2023-05-24
2023-05-24
2023-05-24
2023-05-23
2023-05-23
2023-05-23
2023-05-23
2023-05-23
2021-12-02
2021-12-02
2021-12-02
2021-12-02